用户在各种平台、端口、界面之间穿梭,费时费力费钱,却得不到应有的观看体验和服务质量。智能时代,看电视怎么变得越来越难?
充会员
层层套你没商量
市民郝阿姨告诉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想给放暑假在家的孙子看点动画片,没想到接连遭遇“会员陷阱”。“想找个免费的动画片就像大海捞针,一不小心就跳转到各种下载页面,被诱导开通会员。去掉广告要买免广告的会员,投屏要买电视端的会员,看个电影要买限时的影片券,给小孩看动画片还要买儿童专区的会员……到处都要会员。”
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智能电视品牌有自己的内容平台,但又内嵌了奇异果(爱奇艺)、云视听极光(腾讯)等热门视频平台的内容,但无论哪个平台,点进去都有各种套餐,引导消费者充会员。
各种引导消费者充会员
在没有开通会员的状态下,大多数视频内容只提供5分钟的试看时间,并且普通会员的权限只在手机、电脑、iPad端口有效,在电视上无法观看,需要另外充值“全屏会员”。
即便用户愿意成为会员,摆在前面的还有不同细分领域会员的选择,一层套一层,套你没商量。想在小米电视上看儿童动画片的需要额外购买小米电视的“儿童会员”,想在爱奇艺上看体育赛事的需要额外购买“体育会员”,想爱奇艺看动漫漫画的需要额外购买“FUN会员”等。已经成为某平台的影视会员后,想看《阿凡达:水之道》电影还需要额外支付7.2积点,且积点仅支持分档充值,观看此影片最低需要支付12积点,也就是需要充值12元。
界面截图
划等级
会员收费看不清
成为会员后享受哪些权益,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清楚。哪些内容是对会员开放的,哪些渠道可以使用会员,会员开通的费用等问题,平台方都是“云遮雾绕”。
VIP特权截图
连续包月、月度VIP收费各不相同
立名目
花钱买不到服务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超过8亿,可见智能电视的付费用户数量庞大。花了钱,却得不到应有的体验与服务,才是让消费者糟心的地方。
市民胡女士表示,自己使用腾讯视频超前点映观看电视剧,却发现无法投电视和下载,只能用手机或者平板小屏幕观看。“我不仅买了会员,还买了超前点播,结果投不了电视,最可气的是还有中插广告。”
经了解,购买视频会员之后有些服务并不完善。去掉了片头广告却去不掉赞助广告、中插广告、剧中小剧场等,买了会员却无法观看最新剧集、购买超前点映却不支持全端口播放……诸如此类花了钱也买不到服务,让用户“寒心”。
这类现象不仅出现在智能电视上,一些智能应用也“学习”了这一套收费方式。市民叶女士讲,购买天猫精灵时商家宣传“自建正版曲库海量畅听”,购买后发现不管播放什么音乐都只能试听,必须购买天猫精灵会员才能听到完整的音乐,并且绑定音乐平台的会员之后也没法听音乐,必须同时绑定天猫音乐的会员才能正常收听。
卖内容
各方登场分杯羹
电视机基础硬件的利润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目前电视机厂商都不满足于只“卖电视”。例如在购物网站上,一款小米电视仅卖到599元,甚至在大促时,一款荣事达液晶电视机仅卖到140元。于是,在硬件设施盈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电视机制造商纷纷转向“卖内容”,从一开始的投屏功能到会员制收费,再到同一平台不同端口、同一内容不同端口的“层层收费”“反复收费”,想尽办法增收。
智能电视的产业链条中,电视制造商、拥有互联网电视牌照的集成平台、内容提供方,都想从电视这个入口分走一杯羹。“套娃式收费”模式为产业链各方“开辟”出一条新的创收之路,各方没有把创新用在提升用户体验上面,反倒热衷于设置一道又一道“机关”,倒逼用户支付没完没了的会员费。
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操作能否更加人性化、内部生态的藩篱能否打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用户的观看体验能否更加通畅……业内人士表示,要解决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乱象,除了需要**部门统一调控,还需要提高行业的自律和协作,建立一个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秩序,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各方协同努力,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合理的内容服务。
帮侬忙工作室
策划 | 钱俊毅
文字 | 叶薇 赵冰琰 马雨洁
图片 | App截图 网络
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