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是处理器之王?不是看核心数量能堆多少,也不是看频率多高,而是看核心效率(IPC)。在酷睿11代与锐龙5000系列(ZEN3)的较量中,英特尔稳住了移动版领域,但在桌面版之中小输对手。
蝉联多年金腰带的拳王,赢,则理所当然,输,则舆论哗然。
英特尔也如同这位拳王,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的哀叹廉颇老矣,有的嘲笑牙膏挤完了。谁会想到,其卧薪尝胆,暗练神功,在短时间就夺回金腰带。
酷睿12代比11代,在数字上只是一小步,但在X86处理器领域上是一大步,由此进入了大小核混合架构新时代!
在工艺上,从14nm直接升级到Intel 7,总算摘掉了万年14纳米的帽子,来到了10nm时代,虽然晶体管密度领先于台积电7nm,但10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太帅,听起来要比7nm差不少。英特尔决定改名,将10nm Enhanced SuperFin工艺改称为“intel 7”(没有nm),后续的7nm工艺则会改名为Intel 4。
在特性上,首次支持DDR5内存和PCI-E 5.0。
在表现上,i5首次在部分测试中打败上一代i9,在极速空间CPU天梯图排序中,出现了二者战平的奇迹。
首批次发布了6款处理器,分别是:
i9-12900K(KF)
i7-12700K(KF)
i5-12600K(KF)
酷睿十二代是“**性的进步”,它不仅拥有制程和微架构双升级,能耗比也如同火箭一般提升。
i9-12900K只用241W功耗,就比i9-11900K(250W)多线程性能高50%,当功耗降低到125W,12900K的性能还要高30%,当其性能降低和酷睿i9-11900K(250W)相同的时候,酷睿i9-12900K只需要65W的功耗。
到底性能如何?直接上图。
CPU天梯图怎么看(位置等高时,对比核心数量和线程,少则胜)
有些初学者可能会想,吹了半天,酷睿十二代还是不如锐龙三代,英特尔这边的性能值都低于2000。
原因:这是以多核性能为主导(并考虑单核性能)的综合排序,英特尔的32、64核的产品都在服务器端,目前还没有下放到X系列,由于在发烧级平台的竞争中核心数量落后,以至于在天梯图里的位置偏低。
判断CPU性能的三个层次——
初学者仅看其位置高低。
有一定经验的用户,会把多核和单核性能结合起来。
资深用户,会首先看CPU核心效率天梯图,其次再看多核和单核性能排名。
当然,如果只看上图,还有一个简便办法,即:位置等高时对比其核心数量和线程。
狠起来连自家人都打
i5-12600K和i9-11900K在多项测试中各有胜负。一般来说,新一代CPU,i5打上代i7不是新闻,能和i9打平,则是破天荒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