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景深手机怎么设置(聊摄影,你真的了解手机大光圈拍摄的景深效果吗,从影友留言说起)

薰衣草的美 科技 37

手机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羊蹄甲花蕊)

有影友在前些天发的(聊摄影,有影友留言说,手机拍摄真的很难将背景虚化,是这样吗?)文章中留言说:用手机大光圈即可虚化背景。

我回复说:(手机)大光圈模式,在近距离拍摄下,容易在清晰面和模糊面之间出现明显的边缘线,这与在非大光圈模式下,通过控制拍摄距离来达到模糊虚化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在很早前就察觉到了,也想找个机会说说这个事。

手机拍摄,炮仗花

下面,我们就以实拍的图例,看看手机大光圈模式和常规模式下的拍摄,在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和景深的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拍摄手机:荣耀10。

后置镜头常规模式,最大光圈为:f/1.8。

后置镜头大光圈模式,最大光圈为:f/0.95

1,正常拍摄距离下,大光圈的模糊虚化效果和景深的特点是:模糊虚化效果不错,但对被摄主体(焦点)有柔化作用。如下面图例。图例是2019年2月拍摄的,拍摄距离,接近中近景(腰部以上,半身像)景别的拍摄。

从上面图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左边的图片,在大光圈(f/0.95)模式下的拍摄,画面背景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还是不错的。能起到将被摄主体,从背景中脱离出来的效果。但,如果将大光圈(f/0.95)下,拍摄的主体成像,和常规模式(f/1.8)下,拍摄的主体成像做个比较(红圈部分),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相对于常规模式的拍摄,在大光圈模式的拍摄下,主体被“柔化”处理了。

手机拍摄,波斯婆婆纳

我们再看看手机大光圈下,在中近景景别的拍摄距离上,以数码变焦为2X的拍摄。如下面图例(拍摄于近日)。原图护栏立柱顶端,因为受高光照射影响,细节的呈现不是太好,因而就取了红色方框中的小石块作为图例。从截图中,也可以容易地看出,大光圈模式下,被摄主体被“柔化”处理了。

本节综述:手机大光圈模式下的拍摄,景深特点明显。在背景模糊虚化的同时,也对被摄主体起到了一定的“柔化”效果。这似乎是比较适合户外人像(或生活照)拍摄。就如同我们在用相机拍摄户外人像时,有时为了不让人物(脸部)过于锐化,有意地采用了(较)大光圈来拍摄。除了户外人像拍摄外,我想,其它大多数题材拍摄,是不太适合用手机大光圈模式拍摄的。没有人会愿意让被摄主体轻易地被“柔化”处理的。

手机拍摄,秋

一是,远处背景的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从图例中,红圈中的模糊虚化光斑的形状上看,二种模式拍摄的光斑形状和效果,都极为相近。也就是说,对离被摄主体较远的背景,在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上,二种模式的拍摄,差别是不大的。

手机拍摄,棘山蚁

二是,被摄主体周围场景物的模糊虚化效果和景深形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察看到,常规模式下拍摄的片子(右图)中,5个清晰点,在大光圈模式拍摄的片子(左图)中,均被模糊虚化了。也就是说,二种模式的拍摄,在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和景深形状上,存在着不同。

手机拍摄,通泉草

2-1,手机大光圈模式的微距(近距离)拍摄,画面中景深清晰部分的形状特点。如下面图例。

从上面图例中,可以看到,被摄主体处在被模糊虚化的场景物的包围圈里。清晰部分和模糊虚化部分,很容易形成较为明显的“边界线”。在这张片子中,景深清晰范围,呈现的是近似于椭圆形(也许手机的AI算法,是可以根据被摄影主体的形状而进行“机动变换”的)。

手机拍摄,三刺角蝉

不知你有没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手机大光圈模式下,微距拍摄的模糊虚化的散景效果,与用手机图片(Snapseed)软件,经“镜头模糊”工具,后期制作的“散景”效果,在画面的模糊虚化的呈现上,有一种似曾相识感。如下面图例,

2-2,手机常规模式下的微距(近距离)拍摄,画面中景深清晰部分的形状特点。如下面和图例。

佳能百微镜头,微距拍摄的景深

本节综述:在手机的微距(近距离)摄影中,手机大光圈模式和常规模式,对背景模糊虚化处理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效果是近似的。但对被摄主体周围场景物的模糊虚化效果和景深形状,却是有明显差别的。手机大光圈模式下,微距拍摄的景深(镜头)感,AI算法的痕迹明显,画面观感显得不自然。手机常规模式下,微距拍摄的景深(镜头)感,有与相机微距镜头拍摄的相似效果,画面观感自然,不违和。这也是我在手机微距(近距离)拍摄中,采用手机常规模式,以“近距离 数码变焦”的方式,进行微距拍摄的原因。

手机拍摄,一帘幽梦

(原创摄影图文,分享摄影实拍感受,如有疑惑请留言。谢谢您的观看欣赏和鼓励)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

标签: 大光圈 拍摄 虚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