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肥萱萱在肥乡区部分“心连心”微信群里发现“一元购”:即只要花一元钱就可能买到iPhone手机、开走宝马汽车,甚至得到一套房产,这种好事你相信吗?
真相究竟如何呢?
什么是“一元购”?就是把一件商品分成若干份,每份一元。比如一个标价5000元的手机,把它分成5000份,每份1元,当5000份都卖出去之后,一元购平台抽出幸运者,这个手机就归他。
其实,早在2016年下半年,**等媒体就开始曝光各种“一元购”,大家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原来这游戏有非法**之嫌!
日前,已经存在五六年的监管灰色地带“一元购”终迎来官方定性,“一元购”是赌博、诈骗和骗局!
在这样的舆论风暴下,一些大型电商平台无奈只能选择退出游戏,比如今年年初,网易就正式关闭了旗下的“一元夺宝”,其官方网站也已变更为“易商城”。
与此同时,众多小型的“一元购”却没有收敛的意思,仍在招摇过市。
附《意见》具体内容:
部分一元购属于变相赌博、涉嫌诈骗
华商报报道称,日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下发文件《关于“一元购”的定性和处置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部分网络一元购属于变相赌博行为及涉嫌诈骗。具体来说:
一是,网络“一元购”表面上是销售实物商品,实际上销售的是中奖机会,具有赌博性质,是一种变相赌博行为,因此对纯粹1元价格销售获取大奖机会的网络“一元购”,可以认定为赌博;
二是,若经营机构以网络“一元购”为名,采取抽奖造假、以次充好、不寄送奖品甚至卷款潜逃等方式,骗取参与人钱财,其行为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诈骗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下发的文件对“一元购”的明确定性,终于厘清了概念,所以利于消费者的维权。
“一元购”害人不浅,有人亏损四百万
去年**曾经曝光多起“一元购”“害人不浅”的例子。
20岁的小马是山西长治的一名大三学生,2016年5月,他接触到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一元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小马就向一家知名“一元购”网站投入了10万元,只中过一部价值六千多元的苹果手机和一些20元到100元不等的充值卡。小马不仅输光了自己打工挣来的两万元,还向九家学生贷款公司借下了八万多元的债务。
家住陕西西安的大二学生小田,同样也掉入了一元购的消费陷阱里,从2016年8月到9月,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总共往一家一元购网站投入了46万元。中奖的不过是几张话费充值卡和几部手机,与他的投入远不成正比。为了替他偿还债务,父母只好把原本用来买房子的10万元首付款拿了出来。
河北的袁先生,原本是一位企业主,自从2014年接触到深圳的一家“一元购”网站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袁先生在该网站里,通过自己的存款、借款和高利贷,总共投入了将近三千万元,中奖置换了现金之后,发现自己亏损严重。袁先生表示,总的亏损大概是有四百万,“企业也变卖掉了,包括之前的积蓄,包括房产,现在还欠60多万债务。”
“一元购”平台暴利,可设置中奖人
与消费者严重的亏损相比,“一元购”的运营方却赚得盆满钵满。
**财经报道,一方面“一元购”网站的商品价格明显要比实际要高出不少。在一家“一元购”网站上,一款红米手机,需要799元,而同样的手机在官网只需要699元,相差一百元;一款乐视电视需要4899元,而在乐视官网的价格是3699元,相差1200元。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要比市场高出15%左右。
另一方面,“一元购”这种模式可以进行人为操纵,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淘宝上就有很多提供“一元购'软件的商家。
在一家名为区域网络科技的店铺,客服通过QQ向记者透露,可以设定中奖人,指定的人只有自己才能看到,没有人会发现。
是馅饼?是陷阱?
披着“购物”、“众筹”的外衣,吸引众多用户参与到“一元购”后,赚了的想继续赚,亏了的则想弥补亏空,于是不断投入大额资金。其中不乏一些用户,能在一天之内下单多达几百次。
除了用户的投机心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平台有很多引诱行为。
一些APP为了吸引客户会美其名曰为新客户送钱让其获取免费体验资格,但是送出的这些红包只能“抵现金使用,不可提现”,还有例如推荐好友加入可获得现金奖励的规定。
再就是用户如果中奖了,可兑换成欢乐豆等继续参与抽奖,参与金额不设限,这就让玩家几乎上瘾,无法自拔。
到了后续阶段,此类网站还会推荐介绍“靠谱”的借贷平台,“**”的服务只会让人越陷越深。
这种行为已不再是简单的购物,也不是所谓“众筹”,而具有赌博性质。
最后,这类“抽奖式购物”平台游走于法律与监管的边缘,造成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案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