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和飞信官网公告,9月30日停止提供服务,用户将无法登陆及使用和飞信。公告提醒“需要提前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和保存,因为保存期限后将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但从2011年开始,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具备同样业务,甚至不断更新迭代功能(不仅免费发送消息,还能发送语音、图片,还能24小时在线)的微信、米聊诞生后,而当时的飞信并没有快速地跟进市场。
甚至飞信当时只开放给移动用户使用,而把友商的联通和电信用户“拒之门外”,虽然最后也开始对其他运营商用户开放,而且还是有限的开放。
7月25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查询移动官网发现,目前根据和飞信的资费标准,如果中国移动用户给非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发信息转为国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短信费(0.01元/条);转为国际短信时,将按条收取国际及港澳台短信费(1元/条)。甚至交友服务和位置服务功能还要收费5元/月。在使用便利性上,飞信已经远远比不上“微信们”。
在这一系列问题下,随后的几年时间,飞信的用户量逐渐被“夺走”。
2016年,移动也曾一度想发力飞信。当年飞信被更名为“和飞信”,移动还投资了8400万元,试图将“和飞信”打造成一款企业版应用,为企业提供同办公整体解决方案。但是彼时,阿里和腾讯就这一市场也相继推出钉钉和企业微信。在互联网巨头的夹击下,和飞信的转型再一次折戟。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孔学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