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似乎大家的生活都有不小的改变。很多学生在家学习,很多人被辞退。很多人接受了降薪。好像去年的话题还是996,今年经济环境却更难了。最近受朋友所托,装一台可以拎着去公司加班的电脑。我说公司不配电脑吗?朋友却回道,上班8年了。连台电脑都没有,一直自己带笔记本去,可现在领导给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原先的笔电已经不能完成繁琐的工作了,找我装一台可以拎着走的小钢炮。
虽然AMD很强,但是如果后期想找老板报销的话,还得是Intel。等不及十代处理器了,选择了i7-9700K搭配Z390i,现在可能有些49年的感觉。但总归来讲配置足够了,不管是游戏或者工作这个配置都能满足你了。ITX的体积,日常即便不在公司干了,周末还能拎回去打个游戏什么的。
配置清单:
实际装机效果,本身选择的CPU是i7-9700K超频到5G再用。所以对于猫头鹰的D9L可以说是压力不小,为了给D9L减压,我在机箱后部也搭配了一个NF-F12风扇来一起帮助散热。实际温度控制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这台主机既然用了联力的机箱,我就想找回来点当年DIY的感觉,搭配D9L散热整体不知道各位是否觉得有些复古的感觉。10年前大家装机都大概是这个风格吧?对,当时内存可没灯。
桌面效果,搭配ITX机箱来讲桌面真是非常的简洁。仅内存有灯光的话也是符合我以及朋友的需求。
用CPU-Z查看了处理器和内存参数,i7-9700K是一颗8核8线程处理器,最大睿频4.9GHz,TDP:95W,最大缓存12MB。很多选择9700K的玩家都是对9700K的超频能力有期待,毕竟没有多线程的9700K相比9900K来讲会更好超频。默认测试成绩:i7-9700K单核得分548,多核得分40344.4,测试是在默认频率下测试的,CPU未进行超频。
手上这颗9700K可以在这块Z390i上轻松搞到5G,就是电压要开到1.3V了。在ATX板子上可以1.24V开5G过测试。在开到5G时CPU-Z的测试成绩提高到4426.3,单核595.4。
通过Cinebench R15以及R20测试可以看到:R15测试9700K在5G下,多核分数为1604cb,R20测试CPU多核分为3940pxs,相比默认下也是提升不少。
通过AIDA64单烤测试发现,本身D9L搭配一个后置的F12风扇还是可以压住的?虽然单核也有到92℃的。整体烤机十分钟感觉还能接受吧。中间有两段在温度较高时的波动,如图箭头所示。
PCMark10方面总得分6669,常用基本功能9477,生产力8638,数位内容创作9833。
内存测试,从AIDA64这款软件的读写测试也可以看到在3200MHz下读写。 不过CPU都超到5G了,内存怎么也拉一下。内存选择的金士顿的 骇客神条 Fury雷电系列,默认频时序 3733MHz的16G*2套条。
本身已经是3733MHz的频率了,也尝试在这套配置下进行了超频测试。可以看到在3733MHz下相比3200MHz提升已经不小,后面最高尝试拉到3900MHz,但是时序略高。读写和在3800MHz下提升并不多。测试成绩如图。
显卡方面单风扇的技嘉 RTX2060温度表现控制的不错,在甜甜圈烤机10分钟左右时温度在67℃上下。在整体稳定,另外就是这款机箱本身支持三风扇显卡,对于游戏有刚需的话直接上2080Ti也是没问题的。
另外也用3D MARK测试了一下2060的光线追踪表现,得分4087。
在《古墓丽影》这款游戏上可以看到在1080P画质下运行选择最高画质后平均帧数为87帧,在默认特效下画面预设为高测试平均帧数提升到100帧。
散热方面,可以看到选择D9L的原因,让我在安装上还是非常好下手的。不管是拧螺丝还是走线都还有不少空间。后置12CM风扇位也可以帮助D9L散热,当然选择两个9cm风扇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TU150机箱对显卡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我选的ITX版的RTX2060就更没什么难度了。对于一下我自己用的三风扇RTX2070S可以看到两款显卡对比。
背部I/O接口方面,4个USB 3.0,2个USB 3.1接口、此外还有一个HDMI2.0以及一个DP接口。千兆网络以及intel 9560无线网卡接口,7 1声道高清音频接口。
CPU拿的是散片的9700K,价格最近有些波动不过还能接受吧。一直喜欢选有核显的U,所以相比9700KF来讲我还是更喜欢9700K。后期黑苹果如果想支持隔空投递的话也需要核显辅助的。
散热方面内部采用了3根新型软磁粉复合式热管,HDT热管直触技术及主动式智能散热系统,可以让显卡整体在一个低温环境下使用。
内存方面选择了金士顿骇客神条 FURY雷电系列 DDR4 16G*2,刚上市的3733Mhz频率而且是16G*2的组合,RGB版本。对于高频率有需求的用户来讲,一步到位3733起步,相比很多3200Mhz的条子来讲,读写速度的提升还是不小的。而且价格相差也并不很大。
这个最新的FURY 雷电系列,这次更新的FURY优势肯定还在于其颗粒了,毕竟可以直接提供3733MHz的XMP默认频率。
金士顿 HyperX Fury DDR4的顶部就是灯条部分,左侧印有“HYPERX”的字样提升辨识度,右侧还印刷了DDR4。雷电流光系列骇客神条可以支持主板制造商提供的调光,实现灯光的整机联动。
电源方面选择的是银欣的SFX-L 500W金牌全模组,你可能会觉得500W配9700K 2060是不是会不够?其实实测还是够的,后面在超频的时候整机运行也是没问题的。金牌电源的转化率还是不错的,而且好多年前装ITX用的都是银欣的450W金牌全模块。
价格上目前SFX电源价格也都与常规的ATX电源价格类似,像是这款银欣的500W SFX-L电源接口方面也还是够用了。也可以提供双6 2Pin的显卡接口。
风扇方面,相比传统SFX电源,SFX-L上配置的是12cm静音风扇。风扇噪音相比我之前的450W SFX电源也是好太多了。
散热方面,本身TU150机箱对散热没有什么过多的限制。即便16.5CM高度的顶级风冷也没问题。但是考虑到ITX机箱本身体积原因也为了更好安装,我选择的是猫头鹰的NH-D9L这款散热,110MM的高度可以装到3U的机箱内部,这也是很多玩家拿D9L搭配ITX主机的一个原因。
猫头鹰散热作为老牌风冷厂商来讲,一直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虽然D9L体积不大,但是随机也是搭配了全平台扣具。猫头鹰的金属名牌我也是有好几个了,就是自带硅脂依旧是比较干。附件中配有第二颗风扇的卡扣,想进一步提升散热器效能的用户可以自行再添置一颗NF-A9组双风扇。这里我就简单粗暴的直接在机箱尾部加装了一个NF-F12风扇来帮助散热。
作为一款全塔散热来讲,D9L搭配的是一颗为NF-A9的9cm风扇扇,该风扇与NF-F12一样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配备了减震胶垫的风扇边框,第二代自稳定的油压力轴承(SSO2轴承)等等。也一样支持PWM智能温控。
搭配原装扣具安装起来也十分方便,D9L正面与侧面的宽度都是95mm,所以像是在intel平台下安装的时候还可以根据风道情况来来调整散热方向。两个方向的兼容性也是一致的,都不会影响内存高度。
联力的TU150是一款我想入很久的机箱了,之前装了几次ITX主机都有考虑是不是用联力TU150。关于联力机箱我有太多回忆,像是最早的Q08,后期的Q18、Q25以及TU200到后面的V600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联力机箱。这次既然想考虑机箱的可移动属性,就选择了联力的TU150。
TU150和联力的经典配色一样,有银色、黑色两个颜色可选。我选择了我比较喜欢的黑色,另外本身TU150还分为侧透版和非侧透版。其实如果不选择RGB灯光方案的话,非侧透版其实也不错。
而且相比我之前用的老款联力ITX机箱来讲,TU150在走线理线上会更方便。但是由于本身只能安装SFX或者SFX-L规格电源的原因,如果使用原装线材想很好的理线其实还是不可能的。对于玩ITX机箱来讲,我还是推荐定制模组线材的,这样会更方便理线。
一台可以拎着走的ITX主机可能是很多学生党,以及一小部分上班族的选择。不过对于ITX玩家来讲,这样的装机选择就更常见了。而且相比NUC产品来讲,自组的ITX主机可玩性可操作性更强,性能就更不必说了。每个人选择电脑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和需求,但是在遇到ITX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更多,毕竟同样的配置、同样的性能的话,ITX主机除了价格会更高之外,要花的心思也会更多。不知道各位对这台可以拎着走的主机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