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之杖(三星堆之谜金杖:谁的权杖?谁的信物?)

来根烤肠 电子 22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其中“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个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展开”高居第二位。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现两个祭祀坑,充满异域风情的金权杖、极度夸张的青铜纵目面具、造型瑰丽的青铜神树、神秘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像先后出土,三星堆文明以冷艳、神秘的姿态迅速走进大众视野。

然而30多年过去了,这个偏安西南一隅的古国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引发人们的种种猜想。如今新的祭祀坑发掘工作已经开启,历史的谜团会得到解答吗?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短短几句,将一个神秘的古蜀国跃然纸上。当然,古蜀国的历史绝不可能有四万八千年,中原文明与巴蜀文明也并非从没有交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蜀国都只存在于《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这两本书中,一些荒诞、离奇的描述,更是让人们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直到1986年,伴随着三星堆最重要的两个器物坑出土的一根金杖,才让人们确定,这不仅仅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部落,而且还有着十分明确的等级制度和王权归属。

◆发现三星堆

出四川省广汉市往西,顺着鸭子河往上游走不远,就是三星堆的所在地了。过去,三个一字排开的土堆耸立在一片田野上,因其东北方有一段残破的土城墙遗址,状似弯月,当地人就将这里称作“三星伴月”。后来考古发现,这三个土堆其实是三星堆古城墙的一段,随着人们生活、生产时不断取土,最终被挖成了三个堆。清嘉庆年间《汉州志·山川志》里有记载:“三星伴月堆,至四十五里。”不过当时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三星堆”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会伴随着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蜚声海内外。

1929年,当地一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带着家人在院子里一条水沟旁挖坑,以便使用水车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一批玉石。燕道诚感觉这些东西价值不菲,赶紧上报给当地**。后来不少古董商人闻风而来,争相购买这批“广汉玉器”,燕家院子挖出宝贝的消息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美籍教授葛**带领一支考古队来到这里,开始对三星堆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通过10天左右的时间,考古队挖出了600多件玉器、石器及陶器残片,并据此推断这些器物的时间“从铜石并用时代到西周初期”。

此后,三星堆地区的考古工作陆续进行,不时有新的成果出现,人们开始推测,这里很可能是古蜀国曾经的都邑。

1986年,在四川省文物考古所陈德安的带领下,更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正在进行。每天都能“挖出点什么”——泥质红陶虎面、陶塑双面猫头鹰、朱红色漆器残皮、青铜牌饰,等等。但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更大的“惊喜”出现。

7月18日,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取土的时候,突然挖到了一块十分精美的玉器,周围还有大量海贝,附近帮忙的村民听说了,全都围过来看热闹。考古队长陈德安也赶了过来,当他看到玉器距离地表接近两米,旁边有大量木炭、灰烬和骨渣时,第一直觉是“这是一个重要的墓葬坑吗”。

随后几天,考古队员们加紧时间工作。由于白天土层又干又硬,只能等到夜晚回潮、土质较为松软的时候挖掘,就这样,现场一度24小时连轴转。

◆“蜀王金腰带”出现了

7月30日凌晨,一块金色的东西从1号坑内的黑渣中露出来,清理1号坑的村民赶紧喊道:“陈老师,这里好像有一条鱼!”正在值夜班的考古队副队长陈显丹赶过来,用竹签和毛刷清理下去,一条金色的鱼纹清晰显露了出来。

7月末的川西平原,即使在夜间天气依然炽热,陈显丹不敢耽搁,继续往下挑,又看到了鸟的图案,渐渐地,一条雕刻着纹饰、弯弯曲曲的黄金制品展现在大家面前。陈显丹后来回忆:“我们之前以为1号坑是墓葬坑,这根金杖出土时是扭曲的,大家都以为是蜀王的金腰带。”

陈显丹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赶紧叫醒队长陈德安,由于这个发现过于重大,两人迅速做出决定:所有正在发掘现场的人都不能离开;派四川大学的实习生张文彦骑车去广汉县城报告,申请武警支援;陈德安则连夜动身赶回成都汇报。

5点多钟,天蒙蒙亮,广汉县委**派来的36名武警已经赶到,将现场保护起来。尽管两位队长要求**,“发现蜀王金腰带”的传说仍不胫而走,早起的村民闻讯赶来,将现场围得几乎水泄不通。陈显丹见现场秩序已经得到控制,才对众人正式宣布:有重大发现,金腰带出现了!

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确认,这并不是一根金腰带,而是一根金权杖。

◆金杖的主人是“鱼凫王”?

这根金杖全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重约500克,是目前夏商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器。其制作工艺是用金条捶打成宽约7.2厘米的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由于年代久远,里面的木杖已经炭化,只剩一些残留木渣。

金杖一端以双勾手法雕有46厘米长的图案,分为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雕有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图像,笑容可掬,头戴五齿王冠,两耳各有一副三角形耳坠;靠近杖内部的两组图案大致相同,上方是两只鸟头部相对,作展翅飞翔状,后面跟着两条鱼,一支羽箭穿过鸟的颈部,直插鱼头内。

关于这几组图案,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明显的,当然是古书文献中“鱼凫”的讨论。有人说,这是崇尚“鱼”的部落与崇尚“鸟”的部落通过武力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的部落,因此用羽箭穿过两种图腾。有人说,“鱼凫”本来就是一个独立部落的图腾,而鱼凫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鱼老鸹”“鱼鹰”,学名“鸬鹚”,今天广西桂林等地方还有渔民在驯养鱼鹰来捕鱼;至于那把羽箭,则是一根稻穗,象征着三星堆发达的农业文明。还有一种说法,鱼、鸟并非部落图腾,而是象征蜀王有上天下地之能,可以沟通人神。

至于头戴王冠的小人,有专家认为,这是古蜀国先祖蚕丛,贯穿鸟和鱼头的羽箭,代表蚕丛把蜀王金杖交给鱼凫,是当时王位禅让制度的体现。但是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在蚕丛与鱼凫之间,古蜀国还有一位叫“柏灌”的王,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最直白的一种解读是,从左至右的三个图案分别代表三个字,连起来恰好就是“鱼凫王”,也就是金杖的主人。

无论何种解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金杖是古蜀国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王者之器”,象征着古蜀国的最高权力。

◆权杖来自西方文明吗?

众所周知,夏朝立国时,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从此鼎成为中原王朝至高权力的象征。而权杖,更像是西方文明中王权的象征。

用权杖代表王权的传统,源自西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世界现存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岩石柱上,石柱上端刻着一幅浮雕图——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正向汉谟拉比王授予象征王权的权杖,意为“君权神授”。根据学者研究,这个文化符号后来向西传播到埃及、古希腊,向南传播到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皆受其影响。

但就此判断三星堆的金杖也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未免有些言之过早了,在古代中国,并非没有出现过“权杖”一类的器物。

位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大墓中,曾出土玉权杖,由冠饰、端饰和钺三部分组成,为氏族首领和巫师所拥有,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先民也有用“灵杖”作祭祀法器的风俗,而且这种法器,只有大东巴才能使用,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此外,在中国先民的生活中,也常有“杖”的身影。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的记载;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有给老臣赐杖的惯例,如《汉书·孔光传》记载“赐太师灵寿杖”,《礼记·曲礼》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说明在中原文化中,“杖”即使不代表至高的王权,也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

看来,三星堆金杖到底是古蜀先民自发的智慧结晶,还是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一定疑问,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读者报记者 董小玥)

标签: 金杖 蜀国 鱼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