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形电压芯片工作原理(LM5176制作5-30V输出50A可调电源)

凛冬月下雪 数码 31

计算工具名称:LM5176 Design Calculator文件名称和大小:SNVC208.ZIP (3362 KB)

大家看着下载哦。我这里网络不好,ti经常连不上,今晚也是折腾很久都没下载下来。

这个工具挺好用的,输入各种参数,就能直接计算出外围的零件。

但是,有个坑,容我后面再讲。

/upload/community/2020/10/28/1603879994-93973.pdf

文件部分是中文的,计算和具体功能描述都是英文。

曾经我还怀疑这芯片能不能直接驱动4颗浮地的MOS,结果是我多虑了。输出的驱动波形上升沿只有75纳秒,下降沿100纳秒。如果不装管子,上升沿是25纳秒以内。闲话说的有点多,测完各个点的波形,对比PDF中的波形看,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一天就这么结束,我喜欢在一个好的结果中入眠。至于能不能带载、高低压输入能不能稳定输出,我已经放下了好奇的心,毕竟好奇害死猫。瞌睡大于一切。次日接着测试,输入电压依然是10V,输出15V多,不敢贸然输入30-40V的电压,担心PCB布局问题导致的尖峰太高毁了芯片。测量各个MOS的波形的时候,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测试悬浮驱动的两个臂的时候,芯片突然工作失常,没了输出。查出是BOOT引脚对地击穿。怀疑自己的板子有问题或者零件问题,查遍了外围也没啥零件损坏。于是12块就这么没了。热风枪吹下,再装一片新的,显微镜下观察每一个引脚都焊接可靠没有连锡,接着上电,输出很OK。于是把第一次损坏的原因归结为意外。但即便是意外,也是有原因的,错就错在我偷懒了。没去找原因。接着测试各个点的波形,和PDF中的波形对比,以确认自己的板子、原理、实物都没错,之后才敢加点负载测试。波形比对快完成的时候,那个“意外”又出现了。莫名的坏了。这搞的我蒙圈几层。难道芯片是假的?水货?残次品?反复对比原理图和实物确定都OK的。于是带着一大堆疑惑去ti论坛搜索故障原因。

发两个原理图:

然而,TI论坛也是没人说到重点。有几个类似情况,莫名挂了,找不到原因。也有不工作的,工作失常的,但都没有给出具体解决办法和查找故障的思路。既然芯片冷门,咱就凉开水泡茶,慢慢来。

回忆前一天的测试情况,查找损坏的真因。两次损坏都是boot对地短路。

我的示波器是电池供电的,不存在与市电相连的问题。板子供电是实验电源,也不存在超范围供电击穿。

想了大半天,问题点还是归结到了我的示波器上。

难道是没接地,静电击穿?总得试试看,于是给示波器插上电源线,板子也换了新的芯片,查外围都OK,无零件损坏。

再次上电,测试一切正常。反复多次重复昨天的测试,示波器夹子加在SW端,探头测试boot端,怎么测试都没问题,没有再次损坏。

本着认真的原则,想重现损坏的过程,看看是否跟我的判断一致。

再扔12块钱也能学到点东西,划算。

拔了示波器电源线,用示波器内置电池供电测量,开始几次也没问题。

中间间隔个把小时,忙别的事情了,再回来测试boot的波形,一碰就挂了。

没有火花,直接没输出。

也没有任何外围零件损坏,芯片其他引脚和功能都正常,断电测量BOOT对地电阻,真的短路了。

看来真的是静电引起的芯片损坏,感慨老外芯片保护功能之强大,仅仅坏了一个功能,其他各引脚的逻辑和电压都很正常。

好事多磨,继续搞起测试。

有了前次的经验,示波器在以后的应用中都乖乖的找根地线接大地。

输入电压从10—18V测试,都很OK。

当然都是空载测试,只有一只1K的假负载电阻。

输入电压连续变化,输出也是很稳定的。

接入电子负载,加一点点电流,再看波形都跟PDF中一致,开始有点小兴奋了,乐极生悲就这样又来一次。输入18V,输出15.2V,负载电流加到1A的时候,效率是95%。加到3A效率下降到90%,但波形正常。再加到4A是86—87%。蜜汁疑惑。规格书里给的是能输出几十A的,这才。算了,睡一觉醒来再想问题。

开工,测试,找效率下降的原因。

电流直接上到4A,用热成像仪观察板子上哪些零件温度高。

怀疑的对象是MOS和电感,也有电容。

热机10分钟后热成像显示MOS温度最高,为50—60度左右(具体温度记不清,不能瞎写,但就在这范围内,四个臂的温度是不同的。)

MOS是IRF3710,100V 57A 23毫欧。

选这颗是为了安全,100V耐压,远超芯片的极限电压60V。

所以前几次损坏的也仅仅是芯片。

看来内阻太大,换管子。家里还有做电动车控制器剩下的NCE8580,85V 80A 8.5毫欧。

这下效率应该能上去了吧,嘿嘿,装机测试效率。

果然,4A负载下效率稳定在91--92%之间,但距离标称的最高效率95%还有很远的路要折腾。

对比和查看实物波形,发现无论驱动低端MOS还是驱动高端MOS,驱动VGS都很低。

低端MOS的驱动用的是芯片供电8V,驱动高端MOS用的是泵电源,VGS峰峰值是7.2—7.5V。

普通MOS在8V以上才能达到完全打开的阶段,或许这是效率上不去的主因。

网上搜了大半天,找到NCE85H21C 85V 210A 4毫欧 220封装 。

能用国产的我绝不买进口零件。

这颗MOS看曲线图,VGS在6V的时候可以完全导通,电流达到100A以上。

正适合我需求。两颗并联只有2毫欧内阻,能满足我需求就是好宝贝!

淘宝价3.5一颗入手30颗。

开始画第二版PCB,

在前一版的基础上8颗MOS并排装在一只散热片上,做好绝缘措施。

芯片放在MOS前面,MOS后面是输入电容、大电感、输出电容。

PCB底部是过流保护和电流检测电阻。其他零件都在顶层。

整个板子尺寸大约10*8厘米。高不超过5厘米。

电流检测部分信号走线按照官方PDF说明,用差分走线引入芯片。在

板子打样期间,特意用电桥从一堆0805电阻里挑出来十几颗阻值尽量一致的100欧姆电阻做差分信号输入用。

制作了散热片、钻孔、攻丝。选了几十颗内阻基本一致的电解。

又做了一个DC-DC反激小电源,用来驱动12V风机,准备在满功率的时候能有合适的散热。

调试好小电源和风机,静等第二版PCB的到来。

因为这个拓扑是升降压结构,所以看看升压没问题,就调高了输入电压,一点点调。负载15.2V 电流固定在10A。输入在接近14V的时候,输出电压抖了一下,电感前后的波形有了变化。检测四个臂都有了波形。之前升压的时候只有两个臂是有波形的。证明了主芯片进入了升降压的混合模式。继续调高输入电压,当达到18V时,进入了降压模式。带载10A的情况下,电感波形很干净,没有畸变。继续提高输入电压,当加到25V时出现了异响,电感波形混乱,正要保存波形的时候芯片挂了。瞬间没有输出。输入没有短路,电流在10毫安附近。断电测量芯片的各个脚对地电阻,没有发现短路,再次上电12V,输出正常。刚刚的异常情况让我瞬间懵了,芯片正常,零件正常,25V异响?12V却正常?再试一次,大不了再烧几十块钱的事。这次负载调到1A,输入限流到2A。输入电压慢慢上升,跟上一次一样,在14---18V进入混合状态,18V以后变为纯降压模式。到25V还是吱一声保护了。故障了,没有任何零件损坏,只能有两个可能:1. 芯片保护了。2. 外围零件有问题。首先芯片是可以工作在60V的。PDF是这么说的,至少也能在55V工作。在25V出现问题明显不是保护。我的保护电压范围也设置在10—55V,输入电压检测引脚的电压在范围内,并没有因输入电压过高而保护。所以芯片保护的说法不成立,至少不是过压保护。其次第二点,实际测量外围无损坏零件,这又让思维陷入怪圈。反复阅读PDF几个小时后,发现了一行小字:在关于C-SLOPE 的计算公式下面有一句话的说明:A smaller slope capacitor results in larger slope signal which is better fornoise immunity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VIN~VOUT)翻译了下,大意是这个斜坡补偿电容越大,整个输入输出的电压范围内会越稳定,这只是我的理解,可能并非原意。这个电容计算的是470P,实际安装的是220P的。因为220P能还原电感上的电流波形。而470P就失去了波形的尖峰,变成略软的三角波了。在220P的时候,各处波形都非常OK。自以为三角波很正,没杂波就OK了。没想到坑在这里。

换上470P的电容,再次测试,果然正常了。从10—35V输入都正常,看来是这个电容的问题。测量C-SLOPE电容上的波形,三角波在小的时候滤的像猫耳朵一样。电流30A的时候波形正常了。是个三角形,看的到角。继续加大输入电压,38V就异响了,但是没停机。估计这个电容还需要加大?以改善输入输出的稳定性?看PDF里的公式,这个电容的确和输入电压的范围有关,但计算很复杂。这个表格也只能参考。于是秉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一点点的改动C-SLOPE。不断的加贴39P的电容,最终得到的值是在10---55V输入范围内正常工作的电容量为680P。虽然在轻载的时候波形不再是三角波,但无所谓。看来芯片对电流的检测是很宽容的。至此,整个输入范围和输出都能满足我的要求。也测试过50A输出,MOS的温度达到了85摄氏度。经过细节的多次改动,整机效率达到了最高94%以上。效率最低的时候是在最高电压输入的时候,52V输入,15.2V输出,50A。效率只有92%以上。四个臂中,降压时,输入的第一组MOS最热。这组MOS由电容泵供电驱动,驱动VGS电压是6.5V—7V。想再通过增加MOS并联的方式来提高效率恐怕是行不通的。主芯片已经很累了,驱动8颗大电流MOS需要很大力气的。下一版我打算改为专用芯片 隔离变压器驱动,让主芯片能降低一些温度,工作会更可靠一些。输入和输出电压电流都用差分放大后给单片机做个显示功能。散热片用热管,面板用PCB画一个打样,外壳用个淘宝上购买的小型电脑机箱就OK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的太美又掉坑里了。下回再说是什么坑。

新的PCB到了。杜绝了前面发现的那些问题。风道和散热片也有了优化。焊接过程略过,装机后用电子负载测试OK。输出调为14.8V,然后关机。在负载上接入一只12V20AH电瓶。再开机,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输入可调电源冒烟了。30V5A的线性可调电源。怎么会冒烟?好郁闷。但很明显是在我开机瞬间,电源冒烟了。还好我有四台3005电源,平时可并可串,应用灵活。节省时间换一台再试,瞬间又挂一台可调电源。虽然损失两台电源,但问题点就很明显了,出在板子上。烦人的板子啊,不管了,先冷静下,换个事情做作先。找来一堆很少用到的三极管,把电源修好先。电源拆开发现是输出部分过压了。输出电容挂了,输出上的其他小零件也挂了几个,但整个辅助电路和显示控制部分完好。换好电容,反复测试OK,两台可调修复完毕。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晚上静下心来想问题的来由:损坏两台电源,肯定是板子出问题了。一步步反推,接电池之后连损两块电源,而之前各种测试都很OK。问题在电池上?难道不能接容性负载?之前测试都是用电子负载的。电池、容性负载、为啥电源坏了?被高压损坏?我的DC-DC产生的高压?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疑惑啊,来反推一次原理图:当输出接入电池的时候,各MOS都处于关闭状态,电感上无电流,输入处咋会产生高压?当开始上电的时候会进入软启动,脉宽是逐渐打开的,电感中电流并不大。但是,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脉宽逐渐打开,SW2上就没有多少电压。SW2处的电压是低于电池电压的。此时Q7Q8打开了,电池的电倒灌进来。然后逆向升压了。升了。了。唉,被电池打败了。

接着有了预防方案,在输入端串入一只6A10二极管,挂上示波器看输入的电压是怎么变化的。上电瞬间,的确是反向升压了,无论输入电压是低还是高,都是升压。电压会叠加在输入电压上,造成我的可调电源损坏。咋办捏,想想吧,办法总是有的。输出的Q7Q8两颗MOS更换成二极管,不就一劳永逸了?嗯,牺牲点效率把。去掉MOS,去掉驱动电路。换上60A45V220封装的**基,理论上杜绝了逆向升压。实际还得试试才知道。二极管在高温时候的漏电流还是不小的。再次试机,非常理想。没倒灌。电池负载正在充电。测试的时候,限流电阻用的0.020欧姆,因此输出电流只有2A多。输入电压可以随意在10—50V之间调整。至此,整个电源调试完毕,也只能用二极管替换Q7Q8了。效率下降很多,但升降压功能是完美实现了。目前正在画下一版。恢复Q7Q8,提高性能,但在初始几秒的时候会屏蔽掉Q7Q8的驱动信号。

这样在初始的几秒,MOS当二极管用,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损耗。

主要的作用是防止负载为电池的时候,逆向电流形成升压,导致输入部分损坏。

几秒后,再接通驱动。当然,PCB上也给Q7Q8并了一只60A45V**基。用于防止突然大电流冲击。MOS的体二极管速度可远不及**基。这样处理后就兼顾了效率和安全性。画板子好慢,一点点尺寸都需要推挤。大家需要等个把月了。画好后再来跟大家分享。到时候公布PCB。

标签: 波形 芯片 输入电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