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光圈变焦镜头什么意思(大三元的头牌24-70mmf2.8镜头发展史)

行水过巴山 电子 25

现在已经没有人记得是谁最早提出了“大三元”的概念,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以“大三元”来称呼三支涵盖广角到长焦的f/2.8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对于大三元中,保有量最大,也是摄影师最常使用的镜头正是24-70mm f/2.8。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24-70mm f/2.8的发展历史。

01 上古时代 从定焦到大光圈变焦

大三元的历史,其实要从80年代以后说起。但是如果追溯大光圈变焦镜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相机发展前一百余年,镜头的基本形态是固定焦距镜头。也就是说,一枚镜头只有一个焦距,只能够用于相对固定的一类拍摄环境。所以对于摄影师来说,如果遇到拍摄环境的改变,必须要通过更换镜头来实现。正因如此,很多摄影师出门往往会携带多个机身,以应对各类突发的事件。

定焦时代,摄影师出门必然要携带众多镜头

福伦达Zoomar 36-82mm/f2.8是第一支变焦镜头,至今不过50余年

对于佳能而言,第一支变焦镜头是1963年12月发布的R55-135mm f/3.5,变焦镜头的诞生,对于摄影师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变焦镜头,摄影师在很大程度上不必拘泥于镜头的焦距问题。

02 从长焦到广角 变焦镜头的进化

1963年佳能推出旗下第一支变焦镜头R55-135mm f/3.5

佳能R镜头过于稀少,这是1964年FL 55-135mm f/3.5拍摄照片(图片来自:jameskbeard)

佳能第一支真正意义的标准焦距变焦头则出现于1973年,是FD35-70mm f/2.8-3.5 S.S.C.这枚镜头现在看只有2倍变焦,而且光圈也不是恒定光圈,但是在当时却是非常罕见的广角变焦镜头。就同时代而言,当时的35-70mm镜头,大部分要等到1980年之后才问世。

1973年的35-70mm f/2.8-3.5 是一颗足以载入史册的镜头

这款镜头采用新研发的双镜片组变焦系统,实现了堪比定焦镜头的高图像画质。同时这款镜头具有多种功能,如f/2.8-3.5大光圈、适合一般用途的约2倍变焦比、可在约0.3m对焦距离进行近摄的微距机制。正因如此,这枚镜头足以载入光学研发的历史史册。

这张照片FD35-70mm f/2.8-3.5 S.S.C.官方样片,是老镜头罕有的官方数码样片

在这枚镜头之后,佳能加快了对于变焦镜头的研发,特别是更实用的广角变焦镜头。例如1976年推出的FD28-50mm f/3.5 S.S.C.以及FD80-200mm f/4 S.S.C.1978年推出FD24-35mm f/3.5 S.S.C. 。我们如今所谓的大三元镜头,已经有了雏形。

从左到右依次为:FD28-50mm f/3.5 S.S.C.FD80-200mm f/4 S.S.C.和FD24-35mm f/3.5 S.S.C.

03 1989年 大三元的雏形

如今,大家已经不记得“大三元”的称呼何时诞生的。但是毫无意义,大三元镜头对于摄影发展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大三元镜头,涵盖了从广角到长焦的常用广角端,最大光圈f/2.8,足够应对大部分拍摄环境。

上世纪80年代,佳能与尼康陆续推出大光圈变焦镜头。1985年,在FD卡口与EF卡口变更的前夜,佳能推出了一枚非常重要的镜头,New FD28-85mm f/4,这枚镜头的焦距已经很接近于现在我们常见的24-70mm镜头,变焦比例达到了3倍,而且采用了f/4恒定光圈,这可以看做是标准变焦镜头的再一次进化。

New FD28-85mm f/4是最后几支FD镜头,但也是非常接近于现代大三元的一支镜头

1987年,佳能EF卡口正式登场。佳能进入了电子化的新时代。两年后的1989年,是佳能历史上的传奇年份,这一年诞生了众多令人震撼的新镜头,例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EF50mm f/1.0L USM、EF85mm f/1.2L USM,以及如今更多存在于传说中的EF200mm f/1.8L USM。这些都是1989年的产物。

1989年的传奇,不仅仅是这些。在1989年这一年内,佳能发布了可以算作大三元开端的三支镜头,分别是:EF28-80mm f/2.8-4L USM、EF80-200mm f/2.8L、EF20-35mm f/2.8L。当然,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大三元”的说法,但是这三枚镜头,以高品质的镜头素质,以及实用的焦段与光圈,成为了一时间摄影师追求的拍摄套装。

红圈、L表示、从广角到长焦的实用焦距,1989年的三支镜头可以看做是第一代大三元

很多人将这一时代的大三元称为第一代大三元。实际上,真正在这一时间点实现大三元的品牌,只有佳能与尼康两家。

04 大三元问世 24-70mm成就历史

佳能真正意义的现代大三元镜头,诞生于1993年。当然,很多人称之为第二代大三元。

1993年,佳能发布了EF28-70mm f/2.8L USM。这款大光圈变焦镜头具有定焦镜头的清晰度和成像性能,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具有固定的f/2.8大光圈。这也是大家熟悉的大三元镜头的鼻祖。

1993年发布的28-70mm f/2.8L是大家认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三元标准变焦

1993年,美能达最辉煌的一段时间,也推出了28-70mm f/2.8

1995年,佳能EF70-200mm f/2.8L USM发布、1996年佳能EF17-35mm f/2.8L USM发布。如今摄影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佳能大三元的三支镜头全部诞生。这三枚镜头中,28-70mm和17-35mm在日后焦距都有所变化(后续16-35mm f/2.8发布于2001年),但是这已经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大三元镜头了。

在这个时间点来看,佳能对于大三元一直是走在其他品牌之前的。要知道,尼康要到1999年,才推出ED 17-35mm f/2.8D与ED 28-70mm f/2.8,到2003年的ED 70-200mm f/2.8G正式发布,尼康才完成第二代大三元的全部发布。

尼康28-70mm f/2.8直到1999年才发布,比佳能与美能达晚了6年

回到佳能这颗28-70mm f/2.8本身,从如今的角度来看,28-70mm f/2.8的锐度依然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搭配当时的120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这枚镜头能够展现出不错的锐度表现。

佳能28-70mm f/2.8样片(图片来自:juzaphoto)

2002年,EF24-70mm f/2.8L USM问世,这也是老一辈摄影人最熟悉的24-70mm镜头

佳能这支24-70mm的大名不用多说,这枚镜头在各类拍摄环境中大放异彩。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08年佳能5D2的诞生。佳能24-70mm f/2.8开始广泛出现在视频拍摄环境中,成为了众多视频工作室的标准配置。

有趣的是,2008年同一年,索尼时代α镜头的第一支大三元诞生,为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24-70mm f/2.8 ZA SSM。此后,三家大三元才进入了真正的同一时代竞争。

05 新的征程 RF28-70mm F2诞生

佳能24-70mm f/2.8在2012年迎来了更新:EF24-70mm f/2.8L II USM。

从28-70mm f/2.8(最左)到最新一代24-70mm f/2.8(最右)

这枚镜头和上一代24-70mm相比,不仅镜头体积变小了,而且镜头画质得到了巨大提升。可以说,这是一枚可以抗衡定焦镜头的标准变焦镜头。镜头在全焦距下,都有着出色的全开锐度,收缩光圈之后,中心和边缘都能展现出极佳的解析力。

在2012年以后,佳能、尼康、索尼三家的大三元镜头基本回到了同一战线上,而腾龙、适马、图丽等副厂品牌也加入了大三元系统的角逐中。对于24-70mm f/2.8这个焦段而言,佳能第二代的EF24-70mm f/2.8L II USM最大优势有两点,体积与画质。可以说这是新一代大三元中体积相对小巧,但是画质最好的一支24-70mm f/2.8。

佳能最新一代的24-70mm f/2.8,有着非常出色的细节解析力

对于24-70mm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焦段优势,中庸之道是24-70mm最好的诠释。这一焦段可以涵盖大部分的日常拍摄环境,不管是拍摄人文,还是拍摄风景,能够应对超过80%的拍摄环境。而且f/2.8的光圈,不仅能在弱光下提供更多拍摄可能,还能营造出一般变焦镜头不具备的虚化效果。

24-70mm f/2.8不论是正常光线下,还是弱光下,都是一颗值得信赖的镜头

当然,佳能24-70mm在RF时代也有了新的进化。虽然RF24-70mm F2.8还未发布,但是在2018年佳能已经带来了一枚全新的镜头:RF28-70mm F2 L USM。

先说28-70mm F2。最大光圈从F2.8提升到F2,不仅仅是光圈大了一档,这对于镜头的整体研发水平和制造工艺都有着巨大的要求。目前来看,现在能推出的如此规格的镜头,暂时还只有佳能一家。

佳能RF28-70mm F2 L USM在2018年发布,是一颗真正的“硬汉”镜头

28-70mm F2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代替数枚定焦镜头进行拍摄

RF28-70mm F2的优势,是可以用一枚镜头代替28mm、35mm、50mm等多枚变焦镜头使用。f/2.0的光圈,有着更出色的虚化效果,同时也可以在弱光下使用更低的感光度来获得更好画质。

弱光下,才是佳能28-70mm f/2的主战场

虽然没有24mm宽广,但是28mm足以应对大部分风景拍摄

不论何种拍摄环境,佳能28-70mm都能实现宁静而快速的对焦

【ZOL客户端下载】看最新科技资讯,APP市场搜索“中关村在线”,客户端阅读体验更好。(7222417)

标签: 镜头 拍摄环境 焦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