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行业在2017年经历了风雨后,终于迎来了崭新的一年。在去年,行业里的品牌都多多少少的经历了一些历练,有的成功拓展了新的产品分类化茧成蝶,还有的在不断摸索尝试,令整个外设行业十分精彩。
2游戏鼠标霸占大榜
游戏鼠标霸占大榜
雷柏V20以3.04%的比例排在第二名,这款鼠标以非常优秀的性价比深深的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雷柏V20系列鼠标从79元到159元覆盖之广,市售高达300多元的产品特性都此产品上找到,高DPI、RGB灯光、自定义按键、宏功皆有,深得玩家喜爱。
3玩家不缺钱 缺的只是好产品
玩家不缺钱 缺的只是好产品
第三段是100-199元,虽然占比高达16.02%单仍不及第二段的23.39%。现在的鼠标产品开始在同一款产品上使用高低配的方式来拉长产品的价格战线,覆盖更广的产品就意味着这款产品有了更多的目标人群,使用同一款产品为基础主打一个价格段,通过小幅度更改产品的办法来覆盖更广的范围要远远比推出多款产品来覆盖价格段有更大的成本优势,是一种极为聪明的做法。外设产品的定价与产品布局方式完全可以参考汽车,这是一种极为成熟的定价策略。
4新兴键盘品牌如若春笋
新兴键盘品牌如若春笋
新兴品牌数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排名靠前的老品牌占比被压缩,虽然排名基本不变,但是在市场中的比例已经明显减少了。Cherry的比例由原来的12%下降到7.36%,新推出的几款MX系列键盘未能起到多大作用。
5老将依然坚挺
老将依然坚挺
在排行前十的产品中,有五款为雷柏品牌,其中又有三款是V500或同系的产品。说明这款多年的产品今天依然影响这雷柏机械键盘产品,侧面也能证明雷柏近年来一直在基于V500推出新品,创新的动力不足,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努力走出V500带来的红利。
6经济型键盘占据主流
经济型键盘占据主流
价格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汇,也是衡量产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100-199元这个价格段可以看出是现在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价格段,而50元一下就纯属输入功能上的需求了,一般这类消费者都是要求键盘能用,不易坏即可,只要不加钱,产品功能越多越好,20元应该是主要进行消费的产品。
7无线将主导未来
无线将主导未来
外设的无线技术从发展到现在已经历经数十年,但到今天还仍未完全普及。外设的无线链接方式有很多种,有普通的2.4G,这种链接方式不仅能够做到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也可以做到即插即用和相对极低的功耗,让设备的续航时间更长。另一种就是蓝牙链接方式,优点是能够一机多用,同时兼容很多设备。实力品牌也推出了自家的无线通讯协议,如罗技的优联,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还能做到安全与低能耗,优联技术已经使用多年,足以见证这项技术诞生时的先见之明。
无线设备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去掉桌面上的两根线还是能够起到很大作用的。只需在主机的背部或延伸出一个USB HUB,桌面的整洁度将大大提升,同时也可以将设备移动到相对较远的距离。
8外设行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
外设行业整体缺乏创新能力
罗技推出的G102鼠标价格已经探入国产品牌的领地,以高品牌价值和适中的性能表现掠夺100元左右的市场,这款鼠标售价实则为130元左右,但从成本上看,若国产品牌敢于向其发起挑战,罗技完全有能力将其立刻降价到99元甚至79元,彻底封堵住百元级鼠标市场,进一步压缩其他品牌的利润,而销量的增加又会进一步的促进成本的降低,若百元鼠标之战这盘棋一步走错,则再无回天之力。在中高端鼠标领域,敢于把价格定在300元之上的品牌少之又少,而国产高端又处于认可阶段,对坐拥中高端市场的品牌暂无实质上的威胁,金牛产品早已形成,待新品牌被市场认可之后,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绞杀。
今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就是罗技在MX Master 2S上首发的Flow技术,是目前多设备之间一机二控障碍最小的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希望罗技能够将无线键盘也引入这项技术,实现更方便的多设备操控方式。
在几年前,当机械键盘被重新拿出来进行普及的时候,从纯粹的键盘,到背光,到RGB,再到电竞属性,键盘始终都没有在基础操控方面进行创新。而现有机械键盘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本得以下降,加之创新力度的匮乏,新一轮的价格战已经开始打响。
100~199元价格段的产品已经基本被雷柏所包揽,87键、104键、背光、RGB、游戏、等属性,均在雷柏品牌中看到影子,已经基本封堵住了,其他品牌若想插手这块区域非常有难度。
寻求突破的机械键盘重新把视线转移到了办公上,机械键盘复活之初即为游戏所打造,几乎所有品牌都忽略了办公这一市场上,TTC、凯华近年不断推出超薄轴体开关,为笔记本电脑以及办公类超薄机械键盘提供源动力,CHERRY自然不会不为所动,也于2018年之初推出超薄轴体。
在未来,无线技术在键盘上的应用将会被大范围普及,办公键盘在手感、外观方面将将进行大范围突破。如果线性机械轴与光轴如果进行很好的结合,又会掀起一番新的桌上**。
技术的创新总会伴随着高昂的成本,而市场是否认可又是一道门槛,很多品牌已经习惯了跟风在后,总是静静的等待别人的成果,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集体的创新惰性增加,逐渐习惯饭来张口的日子。长此以往下去,品牌实力会被慢慢削弱殆尽,等到真正醒悟的那一天,才会发觉项上的冰凉。